二、填空题:(每空1分)
1、 在《尚书·尧典》中最早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诗言志”理论。
2、 孔子重视《诗》的社会政治伦理作用,在《论语·阳货》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3、 墨子所说的“三表”法,指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4、 代表中国古代文论“诗教”传统正式形成的典籍是《毛诗序》。
5、 《毛诗序》中所说的“诗有六义”,是指风、赋、比、兴、雅、颂。
6、 在《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出了他的“发愤著书”说。
7、 在东汉,在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中提出了与班固不同的对屈原以及楚辞的评论。
8、 提出“文章以气为主”观点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
9、 在陆机《文赋》开始指出创作活动的两个开端,一是感于物,二是本于学。
10、《文赋》对各种文体的评价有明显的针对性,陆机认为“赋”的特点是“体物而浏亮”,而“诗”的特点是“缘情而绮靡”。
11、《文心雕龙》前五篇的题目分别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12、提出“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观点的是《文心雕龙》中的《神思》篇。
13、刘勰《文心雕龙》中“体性”一词道出了中国文学思想的两个关注中心:一是作家的内在特性怎样表现在写作之中,一是规范文学类型的地位。
14、学术界对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有许多不同的解说,其中一种,“风意骨辞”说。认为“风”是指文意的特点,“骨”是指文辞的特点。
15、在钟嵘《诗品序》中提出了“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的“直寻”理论。
16、钟嵘反对当时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理论,“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主张一种“自然声律”论。
17、在中古时代影响最大的文学选本是萧统的《文选》。
18、“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南朝诗歌的集中概括。
19、杜甫在诗歌理论中最重要的作品是《戏为六绝句》,这一作品也形成了古代文论史中特殊的写作体裁。
20、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了“文章合为诗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最集中的理论观点。
21、“气盛言宜”是韩愈的文学观点。
22、“文以明道”是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提出的观点。
23、黄庭坚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在《答洪驹父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论。
24、黄庭坚对诗的句法和结构,也有很深的研究。在句法方面,黄庭坚喜欢多用拗句,这是从杜甫那里学来的,黄庭坚用以形成他的诗歌特色。
25、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针对江西诗派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由此涉及了宋诗的具有普遍性的弊病。
26、严羽借用禅宗的思想方法和语言,提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认为作诗之道,在于“妙悟”。
27、“以禅喻诗”开始于北宋苏轼、黄庭坚等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改变了前人仅仅以参禅比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比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
28、“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是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的名句。
29、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总结前人的戏曲创作经验,从戏曲实践的各个层面对于戏曲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