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圣才学习网首页 > 中文类 >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 > 学习指南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学习指南

◇ 教材介绍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开放性学科,本书对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做了体系化的概述与梳理,吸纳了国际和国内比较文学界基本和前言的理论,在比罗文学学科理论的体系建构上,具有创新性。作为比较文学概论的基本教材,它的体例适合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使用,目前已被多所院校采用,并被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入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本书所用注释十分严谨、丰富、规范,这些注释不仅从西方原典文献中直接发掘材料,也很注意中国古典文献的精确应用。可以说是给比较文学的学习者提供了一种职业性的书写范例。此外,教材的每一章节后面都附有相应的思考题,使学生可以很容易地从本章节中找到这些思考题的标准答案或获得启示,因此也为高校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的出题、复习与考试提供了方便。

 


圣才3D电子书,国内首家植入高清视频的3D电子书(免费下载、送手机版),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又好玩,全新学习体验,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比较文学概论》(第3版,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比较文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比较文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第3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送手机版):

更多信息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辅导用书>>

◇ 作者简介

杨乃乔,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所、199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取得多个学位。编译《悖立与整合:东方儒道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本体论、语言论比较》、《后殖民批评》等多部著作。

个人经历

杨乃乔,1988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所,获中国古典文学方向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方向博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比较文学方向博士后资格证书;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去香港、美国、日本、新西兰、台湾等高校讲学与访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台湾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


作品及荣誉 

1、《悖立与整合:东方儒道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本体论、语言论比较》杨乃乔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60万字,2001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再版更名为《中西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

2、《后殖民批评》杨乃乔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7万字。

3、《比较文学概论》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8万字,2004年被北京市教委指定为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奖,2006年被列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2007年获上海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

4、《比较诗学与他者视域》杨乃乔著,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38万字。

5、《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杨乃乔主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40万字。

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华诞纪念特辑》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0万字。

7、《“比较文学教学中学术本体论意识的强化及其重性”系列》(论文3种集成),杨乃乔撰,2005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代表性论文

1、《理性的觉醒与悲剧的诞生》杨乃乔,《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12000字。

2、《对既成的屈原美学界定模式之求异性思考》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13000字。

3、《“功能圈”:禁锢与超越》杨乃乔,《文论报》1993年1月30日第4期,6000字。

4、《华夏文化血缘谱系与屈原的先祖崇拜意识》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14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6期,第36-44页。

5、《神话三界与华夏神话的生成》杨乃乔,《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10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6期,第29-40页。

6、《巫舞:华夏舞蹈的滥觞──从语言符号释义学看华夏舞蹈审美形态的发生》杨乃乔,《舞蹈艺术》1993年第2期,6000字。

7、《关于舞蹈本体论建构的反思》杨乃乔,《舞蹈》1993年第2期,8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音乐、舞蹈研究》1993年第6期,第72-73页。

8、《美的欺骗性和虚伪性──西方美学本体反思系列之一》杨乃乔,《文论报》1993年9月4日第35期,8000字。

9、《从校园文化中孤独出的一脉文学思潮──学院派文学》杨乃乔,《大学生》1993年第10期,8000字。

10、《在两种理论冲突的表象背后》杨乃乔,《文艺报》1993年11月第45期。

11、《大众艺术的媚俗性与波普艺术的人文主义精神》杨乃乔,《东方论坛》1994年第1期,7000字。

12、《萨伊德和他的后殖民主义文艺批评理论》杨乃乔,《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7000字;转载于《文艺报》1994年第36期。

13、《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形态生成的内在文化关系》杨乃乔,《南方论坛》1994年第4期,7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4、《神话的本体反思──关于希腊神话与华夏神话审美形态悖立的比较研究》杨乃乔,《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5期,12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5、《中华民族最高文化血缘先祖的追寻》杨乃乔,《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12000字。

16、《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学院派诗歌》杨乃乔,《现代与传统》1995年第3期,9000字。

17、《20世纪末的“文化复古”与两个层面的贫困──文化转型期当代世纪末情绪的反思》杨乃乔,《河北学刊》1995年第4期,8000字。

18、《经学的学术宗教地位和“经世致用”》杨乃乔,《求索》1995年第5期,7000字。

19、《经学与儒家诗学──从语言论透视阐释主体在经典文本上的“立言”》杨乃乔,《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16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论道家诗学对‘六经’经典文本的颠覆与解构》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 指定院校
 
◇ 配套教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