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圣才学习网首页 > 中文类 > 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 学习指南

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学习指南

◇ 教材介绍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既是一部反映中国文论历史全貌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用于研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材。80年代,复旦大学中文系王运熙、顾易生教授就曾主编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代表了建国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所达到的最高成就。该书被国内许多大学中文系普遍采用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教材,对教学产生了广泛影响。2001年11月,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新版,定名为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2007年8月再版。

全书上下两册,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代前中期、近代七编。全书依照历史发展顺序,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代前中期、近代七编,说明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过程。全书内容系统,对于诗文、小说、戏剧各文学领域的理论批评,对于历代比较重要的批评家及其论著,均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本书在撰写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观点稳妥,叙述平实;同时注意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在一些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看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圣才3D电子书,国内首家植入高清视频的3D电子书(免费下载、送手机版),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又好玩,全新学习体验,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2版,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2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送手机版):

更多信息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二版)辅导用书>>

◇ 作者简介

王运熙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52年后,历任复旦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专于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尤长于六朝、唐代文学和《文心雕龙》的研究。著有《六朝乐府与民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文心雕龙探索》,主编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等。2012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的《王运熙文集》。王运熙先生治学严谨,视野开阔,思维辩证。为人朴实谦逊,淡泊沉静,不计名利,以教书育人、追求真知为最大的快乐。他以其学术建树和高尚的品格,受到了中外学人的由衷敬仰。2014年2月8日于上海去世,享年88岁。


人物简介

姓 名: 王运熙

任教专业: 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

性 别: 男

所在院系: 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代表性著作: 《六朝乐府与民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从》、《乐府诗述论》《文心雕龙探索》

代表性论文: 我研究古典文学的情况和体会

所教课程: 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乐府诗研究、《昭明文选》研究、《文心雕龙》研究、李白研究、现当代名家文史论文研究,曾在讲座中讲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体会》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研究范围 

从40年代末期起开始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着重研究其中的乐府诗。50年代中后期,着重研究唐代文学。60年代起,又进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先后所著《六朝乐府与民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从》、《文心雕龙探索》等,均有创获,为海内外学术界所重视。除个人著作外,还参与主编了不少著作和辞书。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和一些青年教师和学生编著了《李白诗选》和《李白研究》两书,被誉为李白研究领域的重要收获。60年代前期,协助刘大杰教授编写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70年代末和80年代前期参加了《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同时还与顾易生教授主编完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下卷),该书曾于1987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80年代中期起,与顾易生教授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于1996年竣工出齐。该书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997年),全国图书奖一等奖(1997年),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1998年),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年)。


开设课程

曾先后为中文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乐府诗研究、《昭明文选》研究、《文心雕龙》研究、李白研究、现当代名家文史论文研究等课程。所培养毕业的研究生共有二十余名,有的在古典文学研究界颇有建树和声誉。


科研成果

著述部分

六朝乐府与民歌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7月版。 

乐府诗论丛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4月版。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文心雕龙探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版。

中国古代文论管窥 齐鲁书社1987年3月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与杨明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与杨明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乐府诗述论(含《六朝乐府与民歌》、《乐府诗论丛》、《乐府诗再论》3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版。

望海楼笔记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4月版。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王运熙"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主编部分

李白诗选(署"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8月版。

李白研究 作家出版社1962年6月版。

古代诗歌选(4册,与顾易生、徐鹏合编,署名王易鹏)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62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3卷本,与顾易生共同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8月、1981年11月、1985年7月版。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7卷本,与顾易生共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9年6月至1996年6月间陆续出版。

历代诗歌浅解 (与顾易生、徐鹏合编,此为60年代初《古代诗歌选》的修订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文心雕龙》译注 (与周锋合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


生平

出生之地 

王运熙先生,1926年6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先生的家邻近金山卫,离杭州湾仅数里之遥,平日里就能听到涨潮时海水奔腾的声音。先生的童年时代,就是在这美丽的海滨度过的。上个世纪末,东方出版中心约请著名学者撰写“现代中华学人笔记丛书”,先生在为自己所著的一册写的序中还说:“记得小时候母亲有时带着我到海滨游览。我在海边沙滩上很高兴地拾取贝壳,看着海水慢慢涌上来,发出冲击的声音。此情此景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印象还是颇为深刻。上海市虽地处东海之滨,但市区广大,大部分地方看不到海。我目前住在浦西一座大楼的九层楼上,也看不到海。书斋取名为望海楼,聊以寄寓怀旧之情而已。”辽阔的大海和天空,云起云飞,潮涨潮落,成为先生心中永久的记忆。

年少求学

王先生的父亲是当地的中学教师,爱好文史,富有藏书。先生初小毕业后,便留在家中,在父亲指导下学习,以诵读古书、学写古文为主,也学一点数学和英语等。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在金山卫登陆,王家的房屋、藏书全付劫灰,一家七口仓皇逃难,到了上海。在艰难竭蹶之中,先生坚持学习。1941年考入高中,只读了两年,便又考入复旦大学上海补习部中文系。当时复旦大学已迁往重庆,这个补习部是由部分留沪教师办的。抗战胜利,本部迁回,补习部即与之合并。在大学学习期间,先生读了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鲁迅、郭沫若、郑振铎、冯友兰、钱穆等人有关中国文史方面的著作,也读了不少中外学者关于古代社会、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论著(包括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也很受启发。1947年,王先生大学毕业,总成绩名列文科第一,留校担任助教,从此开始了在古代文学园地中的辛勤耕耘。

喜爱文学

王先生原对文学创作很有兴趣,也曾写过短篇小说,但后来觉得还是研究工作更适合自己的个性。留校任教后,系主任陈子展先生鼓励他多作一些古代文学的专题研究。先生打算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汉魏六朝文学领域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选择该时期的乐府诗作为首先著重研究的对象。先是研究六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与西曲,在1948年夏至1950年夏的两年内,写了七篇论文,后结集为《六朝乐府与民歌》一书。稍后又扩大到汉魏乐府,以其中的相和歌辞为重点,兼及乐府官署、清乐沿革等问题,写成若干论文,后汇集为《乐府诗论丛》一书。王先生对于汉魏六朝乐府诗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被赞扬是填补空白之作。其中不少见解以及作者敏于发现问题、在广搜史料的基础上进行精密考证的功力,至今常为学术界所称道,在国外也很有影响。可以说这一研究成果已奠定了王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地位,当时他还只是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

工作肯定 

王运熙先生长期以来勤勤恳恳从事于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所培养毕业的研究生共有二十余人,现在基本上都在高等学校任教或在出版机构从事专业工作,有不少人担任了重要的职务。王先生曾负责组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十余年直至退休。又曾担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二、三、四届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第三、四、五届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二、三届会长、中国李白学会第一、二、三届副会长、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第一、二届会长等多种中国古典文学方面学术团体的职务。


以小见大

王先生对于古代文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体、气、文质、风骨、比兴、奇正等,都进行过深入探讨,加以准确的阐释。尤为可贵的是,通过阐释,上下贯通,联系文学创作,从而以小见大,得出某些规律性的结论。

例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体”》一文,指出“体”字往往具有类似于今日所谓风格的含意。不仅可以指因文章体裁而异的文体风格,更常常指说一个作家或一群作家、一个流派的主要创作特色,还可以指称某一时代的主要创作倾向即时代风格。王先生不仅列举自建安至明代的许多诗文评论方面著作中的资料,而且举出创作中的资料(如鲍照《学刘公干体》、《学陶彭泽体》、江淹《杂体》等)为证。不仅说清了体字的含意,更藉此论述了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指出了重视风格、重视作品的总体风貌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的传统,从而也有助于对《文心雕龙》、《诗品》等著作的研究。

又如关于文质这一对概念,有许多学者认为相当于今日所谓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他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指作品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好。这种看法影响很大。但王先生则认为在许多情况下指的是作品风貌的华美与质朴。“文质彬彬”乃是就作品外部的艺术风貌、语言风格而言,指其既不过分华艳,也不是质木无文,而是华丽、质朴两方面结合,恰到好处。文、质不但用于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时代的文学总体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规律等。王先生写过三篇文章加以论述,可见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这些论文指出文质这对词语在古代文化学术中被使用的广泛性,论述了这对词语用于称述人物、论政治社会生活与论文之间的关系。王先生说:“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诗文被奉为文学作品的正统体裁,其艺术特点常首先体现在词句的或文或质方面,讲究人物描写与故事情节的小说、戏曲不受重视。因此,文质及其变化情况,成为批评家衡量作品特色及其变化的一项重要标准。”“古代批评家要求作品能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也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王先生进而考察这对概念在中古时期的使用情况,具体地指出:“文质论几乎成了南朝以至唐前期文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从中唐开始,无论是诗歌方面还是文章方面,论者就很少再谈文质、再标榜文质彬彬了。这样的见解,从考索词义出发,论及古代文论的总体特点和发展过程,高瞻远瞩而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再如对于“风骨”的理解。《文心雕龙》有《风骨》篇,以后风骨成为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可是对于风骨的理解,甚为纷纭。在中国大陆,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有过规模较大的讨论,七十年代后期又有过一次讨论,迄今意见尚未能一致。黄侃先生《文心雕龙札记》曾有“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结言之端直者,即文骨也;意气之骏爽者,即文风也”等语,意在强调不可舍辞、意而别求风骨,不然将言之愈高,即之愈渺。其用心甚嘉,然而明而未融。后人引申,易滋误解。在讨论中,有的学者即以为风骨内涵包含了健康美好的思想内容。王先生从1962年起,相继作《〈文心雕龙〉风骨论诠释》、《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文心雕龙·风骨〉笺释》等文加以论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和《望海楼笔记》等著作中也有相关的内容。王先生的意见始终一贯。他认为“风骨”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优劣、美恶邪正而言,而是就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风指思想感情表现得明朗,骨指语言质素精要而劲健有力,合起来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劲健有力的优良文风。王先生并结合魏晋南北朝人物品评、绘画和书法理论,以阐明文论中风骨的含义及其产生的背景,论述便更有深度。王先生又从刘勰等南朝文论家之言风骨,进而讨论建安风骨以至盛唐诗坛对建安风骨的向往、追踪,这样就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的一些重要现象联贯起来,表现出一种高聸远瞩的宏通的学术眼光。王先生还澄清了关于建安风骨的一种常见的误解,即以为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是指那些著重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他说刘勰、钟嵘、萧统等人对建安时期那类内容的诗其实并不特别重视,他们喜爱的乃是所谓“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即公宴、赠答之类的作品。这一论断对于读者正确理解风骨含义颇为要紧。王先生说:“在阐述风骨、建安风骨涵义时所以产生上述误解,看来跟建国后数十年来评价作品时强调政治标准第一不无关系。” 而王先生正是因为能始终坚持科学态度,坚持从资料出发、尊重事实、独立思考的原则,所以才不致于在不知不觉之中被一时的风气所左右。这已不仅是学问深浅的问题,而且是一种学术品格的问题。

◇ 指定院校
 
◇ 配套教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