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圣才学习网首页 > 中文类 >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 > 学习指南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学习指南

◇ 教材介绍

“比较文学”是一门文学理论课,它探求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订出一套科学方法来指导创作和阅读实践。“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而是总体文学。

“比较文学”的原理和比较、综合的方法也适用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对人文科学来说,尤其重要。它所比较和综合研究的内容就局限于“纯文学”的文本,而应扩展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其它文字优美的经典著作上。运用“比较文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全世界的不同文化体系,对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加以比较和综合研究,有利于促进相互了解,对巩固世界和平大有好处。

 


圣才3D电子书,国内首家植入高清视频的3D电子书(免费下载、送手机版),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又好玩,全新学习体验,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比较文学原理新编》(乐黛云、陈跃红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比较文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比较文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乐黛云、陈跃红等主编的《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送手机版):

更多信息乐黛云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辅导用书>>

◇ 作者简介

乐黛云,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兼任教授。1990 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4-1998)、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1984-1989)。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90-1997)。

人物简介

1931年1月出生于贵州省,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掌握英语、俄语两门外语。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大学等校兼职教授。1990 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1984年-1998年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4年-1989年任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1990年-1997年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著名学者汤一介的妻子。


开设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1956,1957(本科四年级),1978-1981(留学生)

“西方文学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986-1987(高年级学生)

“比较文学原理”,1987-1989,1993-1995(研究生)

“中国宗教与妇女”1992,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本科

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方和西方1995-1996(研究生)1996.2-1997.2 (研究生)

中西诗学汇通研究1996-1997, 1997.7-1998.2 (研究生)

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诠释 1997-1998 (研究生)1998.2-1998.7(研究生)

比较诗学 1998-1999(研究生)


研究方向 

比较文学研究

其二十年一直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5-1998)、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89-1997),自1989年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至今。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文学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坚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避免灾难性的文化冲突以至武装冲突。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人们沟通和对话的需要正是比较文学的灵魂。

自国务院将比较文学学科列为中国文学研究四大学科之一,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并列以来,中国比较文学队伍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的一支人数最多,能量很大,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的学术力量。1985年成立的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是全国第一个建立起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以系统培养比较文学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学术基地。

文化交流

其特别关注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如何通过文学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也反对文化孤立主义;主张既努力从他种文化吸取营养,又在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认识和克服自己的弱点,并将己有特长贡献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例如探讨如何使极其丰富的中国传统诗学为现代所用,即在中国传统诗学的基础上,参与现代世界重大文艺理论问题的讨论,使之成为建构未来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将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充满着复杂矛盾斗争、各学科逐渐走向综合的时代,从中国文学的理论和实践出发,探讨这一或将覆盖今后百年的跨文化、跨学科的大问题,将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创新意义。


获奖荣誉 

文学评论优秀奖 1985

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5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7

教育部第二届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1998

20世纪二千名世界杰出学者银质奖章(英国传记学会) 2000


科研项目

(1)多元文化

《跨文化对话杂志》(中文版每年三期,法文版每年一期)法国人类进步基金会资助,1998-2000,共21万法郎,2000-2003 每年7万法郎。

(2)文化互看

《远近丛书》,2003年出齐20本,在中国和法国同时出版。法国人类进步基金会资助40万法郎。

(3)文化研究

《现代中西文学与文化传递十大名家》,北京大学出版社项目

(4)中西诗学研究

《世界诗学十大问题——中西视界》,北京大学社科项目

中国传统诗学关键辞研究及英译,北京大学社科项目

◇ 指定院校
 
◇ 配套教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