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圣才学习网首页 > 中文类 >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 学习指南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学习指南

◇ 教材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初版于2002年,多年来一直被许多大学选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的教材,累计印刷27次,销量45万册。此次增订出版第二版,保留了前版的特点,加大了当代部分的比重,增加了关于“红色经典“、海子、贾平凹、莫言的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通过重点作家作品的分析,以点带面,将“文学现象“的考察“带“起来,引领读者进入现当代文学丰富而多彩的世界。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适合作为教材和参考书,也是文学爱好者必备的文学读物。

 


摘要

茅盾的作品,以冷静的社会分析的色彩、巨大的规模和气势,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文学与政治、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茅盾走的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之路。他的作品以特别强烈的政治意味和社会色彩而有别于其他现代作家。茅盾笔下的各类人物大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又都是所属阶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标本”,作者通过他们所要表现的是他们的阶级属性和共同命运。茅盾所有的中长篇小说和大部分其他作品,都毫无例外地为表现时代而“有意为之”。茅盾的创作努力适应时代的需要,甚至具有明显的应时性。这不仅表现在内容、主题的确定上,也表现在形式、手法的选择上。

 

在文学作品情与理的关系上,茅盾尽管始终强调文学必须“感情地去影响读者”,但是他讲得更多、更系统的是文学作品这种情感表达必须以理性为主导,接受理性的制约。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决非凭一时之冲动”所能创造的。茅盾的创作中,理性的主导有高度的自觉。理性在他的创作中无孔不入,渗透到他创作过程的每个环节中,作用于作品思想、艺术、技术的方方面面。茅盾的小说如冷峻的社会学家为读者一丝不苟地叙述社会生活的情景和一桩桩重大事件

 


 

编辑推荐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作者简介

 

个人履历

1969年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毕业,曾在广东韶关基层工作多年,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81年起留校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1996-2002),北大出版社总编辑(1997-1999),北大中文系主任(1999-2008)等职。

现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南京大学、华东师大、西安交大、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完成4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获得过7项国家级与省部级奖项。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1987)、《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199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1998)、《中国现代当文学专题研究》(合著,2002)、《文学史的视野》(2003)、《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2005)等10种,编著有《比较文学论文集》(1987),《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2005),《高等语文》(主编,2003)等13种,发表论文约200篇。

 


专著与论集

1.《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ISBN7-301-00255-6/I.018,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本书是第一本系统评析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思潮的专著,分四章论述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发生、发展和流变。前三章依时为序,各以十年间文学理论及创作为考察对象,对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的流变与作用,作总体的勾勒评说。第四章属理论概括,分六个方面总结现实主义在发展中所显示的成就与缺失,并在世界文学发展的格局中比较考察其民族特色和历史位置。本书从史述着手,对诸多问题作了有创见的科学分析,提出了不少引人思索的独特见解。本书获首届全国比较文学书籍一等奖,1993年译成韩文在汉城出版。

2.《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7-301-02224-7/I.298,共四次印刷。该书有选择地论评14位最有代表性的批评家及相关的批评流派,以此概览中国现代批评史的轮廓。14位批评家是:王国维、周作人、成仿吾、梁实秋、茅盾、李健吾、冯雪峰、周扬、胡风、朱光潜,以及沈从文、梁宗岱、李长之、唐湜等等。本书所着重展示的是各宗各派对文学的认识活动和历程,大致理清批评史的流脉,特别是各派批评的得失及彼此间的对立、互补、循环等结构关系。书中各专题的选论很注重从多元竞存互补的批评格局中,去分析批评史的“合力”,其中贯穿对现代批评传统的了解与重估,其研究探索的意义大于历史记录的意义。该书1999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1995年译成韩文在汉城出版。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与钱理群、吴福辉合著,北大出版社1998年出版,ISBN7-301-03670-1/I.0468。另有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繁体字版。该书出版于198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四次印刷,1998年修订本对初版有重大修改,有些章节几乎重写。该书所讨论的“三十年”指1917年到1949年,展现了这一通称为“现代”段落中的“文学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对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对外来文学资源的改造和运用,文学语言与形式方面的变革,以及其在“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发挥的特殊的作用。全书分三编28章,论列各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各文体的状况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该书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高校中文系基础课重点教材。许多大学还指定该书作为中文专业考研的主要参考教材之一。至2007年底已28次印刷,总印数近60万。

4.《中华文学通史》(近现代卷),与人合作,华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温儒敏负责撰写其中有关文学思潮与批评,以及部分作家作品的章节,约10万字。

5.《文学课堂:温儒敏文学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收论文36篇。内容包括鲁迅研究、作家作品论、文学批评史研究,学科史与文学史观四个方面。

6.《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与人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收有关现当代文学重点作家及重要文学史现象研究论析16篇。

7.《文学史的视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收文学史研究及学术随笔35篇。

8.《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与人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属于学科史研究,系统地梳理评述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沿革、研究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从文学史理论方法的高度反思学科,总结经验,探讨得失,以期对学科的研究水平有整体性的了解和评判,对这门学科的建构原则、研究模式与存在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帮助入门者掌握从事本学科研究的基本书目和基础性资料。全书20章,前一部分回顾学科沿革,后一部分是研究现状述评,包括对前沿问题、学科热点、难点的讨论。是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重点科研项目。

9.《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收笔者近年一些论文,涉及当今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的许多热点问题,其中以中学语文教育以及文学教育等相关内容为主。

10.《书香五院:北大中文系敘錄》,散文随笔集,北大出版社2008年出版。内容包括对北大中文系故人往事的追怀,作者在北大求学、生活、工作的自述,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期间写下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发言、心得、访谈纪录,关于语文教育包括中小学语文课改的思考与建议,等等。

 


编著

1.《比较文学论文集》,1984年北大出版社出版。

2.《中西比较文学论集》,1987年北大出版社出版。

3.《郁达夫名作欣赏》,1998年和平出版社出版。

4.《时代之波》,有关战国策派研究论集,1997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5.《北大风:北大学生百年作品选》,1998年北大出版社出版。

6.《百年学术:北大中文系名家学术文存》,1998年北大出版社与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7.《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后修订改名《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200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至2007年8次印刷。

8.《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200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9.《高等语文》,2003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10.《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名家素质教育大型系列教材,计划100种(至2008年初已出版40种),北大出版社,任执行主编。

11.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册,选修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任执行主编。

12.《北大文学讲座》,(与人合作),中央编译2005年出版,北大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老师讲稿集成。

13.《中国语文》(一套6种),2007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任总主编。

 


论文

1.《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2辑。

2.《试论〈怀旧〉》,《鲁迅研究丛刊》,1980年第3辑。

3.《略论郁达夫的散文》,《读书》,1981年第3期。

4.《鲁迅前期美学思想与厨川白村》,《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5期。

5.《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国外文学》,1982年。

6.《港台比较文学研究述评》,《当代文艺思潮》,1982年第3期。

7.《重读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读书》,1983年第2期。

8.《深刻的思想特异的构思:读鲁迅的小说〈药〉》,《阅读与欣赏(现代文学部分五》,1983年。

9.《〈朝花夕拾〉风格论》,《北大研究生学刊》,1985年创刊号。

10.《欧洲现实主义的传入与五四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11.《新文学现实主义总体特征论纲》,《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12.《〈风景〉:执着的与超然的》,《文艺报》1988年6月11日。

13.《梁实秋及其文学美学论著》,《博览群书》,1989年第7期。

14.《香港文学批评印象》,《香港文学》,1989年1—2期。

15.《梁实秋年谱简编》,《文教资料简报》,1989年第2辑。

16.《〈围城〉的三层意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2辑。

17.《〈肥皂〉的精神分析读解》,《鲁迅研究动态》,1989年第2期。

18.《雍容(幽默(简单味》,《鲁迅研究动态》,1989年12期。

19.《〈狂人日记〉:反讽的迷宫》,《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8期。

20.《客家味:传统人文精神及其他》,《小说评论》,1990年第3期。

21.《略论胡风的文学批评》,《新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

22.《成仿吾的文学批评》,《文学评论》,1992年第2期。

23.《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说”平议》,《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24.《周作人的散文理论与批评》,《上海文论》,1992年第5期。

25.《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26.《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接受与偏离》,《文学史》第1辑,1993年。

27.《沈从文怎样写鉴赏性评论》,《名作欣赏》,1993年第3期。

28.《李长之〈鲁迅批判〉及其传记批评》,《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4期。

29.《对现代批评传统的重估》,《文论报》,1993年10月9日。

30.《论茅盾的“作家论”批评文体》,《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31.《文学走向死亡?》,香港《大公报》,1993年7月14日。

32.《批评作为渡河之筏捕鱼之筌》,《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33.《历史选择中的卓识与困扰:论冯雪峰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术月刊》,1984年第5期。

34.《郭沫若其人其诗》,韩国《中国语文论丛》,1994年第7辑。

35.《剖析现代人的文化困扰:评〈废都〉》,《“废都”废谁》,1994年。

36.《境界》(英文),《TamKangReview》,Spring-Summer,1994。

37.《战国策派的文化反思与重建构想》,《时代之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38.《茅盾与现代文学批评》,《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39.《春风沉醉郁达夫》,《中华读书报》,1997年2月19日。

40.《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误读”价值》,《中国文化报》,1997年10月4日。

41.《刘以鬯小说的“形式感”》,1999年香港文学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

42.《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1999年纪念老舍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收入《老舍与20世纪中国文化》。

43.《关于“经典化”与“学院化”》,《文艺研究》,1999年第1期。

44.《大学出版的根基:学术为本》,《中国出版》,1999年第9期。

45.《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小说〈二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4辑。

46.《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对话:围绕初期新文学的评价》,《北大学报》,2000年第4期

47.《张爱玲热的兴发与变异》,2000年10月香港“张爱玲与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中华读书报》2000年12月27日。

48.《浅议有关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1卷

49.《当代评论与文学史研究的张力》,《现代中国》创刊号,2001年版

50.《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科学史价值》,《文学评论》2001年第三期

51.《思想史取替文学史?》,2001年南京“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收《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

52.《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北大学报》2001年第4期。修改稿又提交2001年11月首届“北大论坛”。又2005年6月13日在韶关学院演讲稿,发表于《解放日报》2005年7月31日。收《新华文摘》2005年10期。

53.TheImageofWesternersintheGazeofCulturalCriticism,AmsterdamAtlanta,GA,2000

54.《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文学评论》2002年1期。

55.《中文学科人才培养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中国大学教育》2002年12期。

55.《“苏联模式”与1950年代的现代文学史写作》,《北大学报》2003年1期

56.《四十年代文学史家如何塑造“新文学传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4期。

57.《从学科史考察早期几种独立形态度新文学史》,《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58.《中学教育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8期。

59.《诗一样的日子还在吗?——读冬至《入住望京的女人们》》,《北京日报》,2002年9月。

60.《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别、车、杠现象”》,《读书》杂志2003年第11期。

61.《从学科史回顾八十年代的现在文学研究》,《北大学报》2004年5期。

62.《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几点体会》,《中国大学教育》2004年第2期。

63.《当代文学研究的“空洞化”现象》,《文艺研究》2004年3期。收入《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4年文学批评卷),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64.《科技发展与以人为本》,《文明》杂志2004年6期。

65.《关于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大学教育》2004年2期。

66.《新诗是怎样发生的?》,《中华读书报》2005年3月20日。

67.《作为文学史写作资源的作家论》,12000字,《北京大学学报》2005,第2期。

68.《大学语文教学的困扰与出路》,《文史知识》2005年第2期。

69.《大学语文:把“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2005年12月6日《人民日报》11版。

70.2006年2月24日下午以报告团员身份参加中宣部和教育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学习孟二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会上报告的题目是《生命做学问,心血写文章》。大会报告实况录像由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报纸发表报告全文,新华社等传媒发布消息。

71.《守正创新与文脉的延续》,《启明星》(北大学生杂志)2005年10月出版。

72.《扎实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发表于《语文建设》2006年6期。

73.《如何看待高考作文》,载2006年8月30日《光明日报》。

74.《大学的文学教育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人文教育》(答纽约大学学生访谈),《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1期。

75.《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07年2期;

76.《文学研究中的“汉学心态”》,《文艺争鸣》2007年7期;收《新华文摘》2007年第20期。

77.《梁实秋:现代文学史上的“反主题”批评家》,《河北学刊》2007年5期。

78.《评一节高中语文课》,《语文建设》2007年7-8合刊。

79.《探寻周作人附逆事敌的深层原因》(读哈迎飞《周作人思想研究》),《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11月23日。

80.《适合“悦读”,又启迪心智》,太原《名作欣赏》2007年12期。

81.《第一次“文代会”与新文学传统的规范化阐释》(与胡慧翼合作),《河北学刊》2008年3期。

82.《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上海《语文学习》2008年1期。

83.《现代文学传统及其当代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2期。

84.《语文教育研究、文学教育与课程改革》,《语文建设》2008年4期。

85.《科学与人生:五四留下的智慧资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5日2版。

86.《现代文学的阐释链与“新传统”的生成》,上海《学术月刊》2008年10期。

87,《坚持本义守正创新:温儒敏教授访谈》(张晓玥整理),上海《学术月刊》2008年11期。

88.《温儒敏: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学》,《中国教育报》2008,12,18“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刊。

 


专业领域

1.中国现当代文学(偏重文学史研究、思潮研究)

2.文学理论与批评(偏重文学批评研究)

3.比较文学(中外文学影响及平行研究)

4.语文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大学文学教育研究)

 


任过的课程

1.《中国现代文学史》,本科基础课,国家级精品课。

2.《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生课程。

3.《现实主义思潮研究》,研究生课程。

4.《现当代作品赏析》,本科生课程。

5.《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本科生选修课程,中央电大必修课程。

5.《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思潮》,选修课。

6.《现代文学学科概要》,选修课。

7.《现当代文学学科史与学术前沿》,研究生课程。

8.《文革文学史研究》,选修课。

9.《文论精读》,博士生选修课。

10.《现代文学专题》,博士生选修课。

 


科研项目

1.《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结项,成果为专著)

2.《现当代文学研究史论》,教育部“九五”重点项目。(已结项,成果为专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3.《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基地项目》(主持人),北大学科建设985一期资助项目。

4.《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研究》,教育部“十五”重大项目。(已结项,成果为专著《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即将出版)

5.《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召集人),教育部项目。

6.《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状况调查》(共11个子项目),总项目主持人,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项目。

 


获奖记录

1.教育部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1999年)

2.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2004年)

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

4.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

5.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持人(2005年)

6.北京市教学名师(2007年)

7.国家级“教学名师”(2008年)

8.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2008年)

9.北京大学方正奖教金(2008)

 

◇ 指定院校
 
◇ 配套教辅